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445:把女儿“卷”成“好学生”,是我这辈子最愚蠢的决定……
以下文章来源于新东方家庭教育 ,作者主创团·枫子
有个“别人家孩子”是什么体验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的女儿,从小学到初中,很少掉出前五,偶有成绩下降,我还没开口,她就先自我反思了;
她每天做作业自主自觉,不需要催,也不需要辅导;
补习班是她要求上的,课外练习册也是她自己买的,她对自己有高要求,高目标。
在学校,她永远是老师的好帮手,是同学的好榜样。
可谁能想到,就是这样一个人人夸的好学生,却在去年厌学、抑郁了。
一开始,女儿只是有些强迫症,每做一题她就要验算、检查,否则就没法专心做下一题。
再后来,她变得有些执拗,每错一道题,她都要自罚抄20遍。
后来某一天,她突然就崩溃了,仅仅因为老师说了她一句“上课走神了”,她就不断内耗,觉得老师对她失望,觉得自己太没用……
那段时间,我陪着女儿看病、治疗,心里却是怎么也想不通:好好的一个孩子,怎么就抑郁了。
直到有一天,我在豆瓣小组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人:好学生心态受害者。
在这个6万多人的小组里,我从早上看到晚上,翻阅了一个又一个“好学生”的帖子。
他们的经历和痛苦,给了我当头一棒——
原来,我引以为傲的女儿,在很久以前就深陷“好学生困境”,而我却一无所知。
写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问:什么是“好学生心态”?“好学生”为什么是受害者?
我们先看下面三位“受害者”的故事。
第一个故事来自@浙理的小忆同学,他自述童年没有娱乐,没有美好,只有个痛苦的小学。
他每天要写很多作业:熬夜写、凌晨爬起来写、没吃晚饭写,有次甚至在教室里抄了整整16页作业。
他还要做很多课文批注:看到课书本空白的地方,就想要尽可能多写一点笔记,写满一点,字写好看一点。
他说:“回想起来,我小学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毫无意义。”
那么,为什么不停下来呢?
原因很简单:害怕。
害怕犯错,害怕被批评,害怕考砸,害怕老师父母失望。
有好学生心态的人,会为了完成他人的期待,高度服从权威,会习惯性讨好,拼命内卷,最终被好学生心态困在牢笼里,不断自我PUA。
第二个故事来自@宋宋,小学一次期中考试,同桌抄她的试卷被抓,导致班上的流动红旗被撤。
明明不关她的事,但她还是内疚得不行,觉得都怪自己没有把答案挡住,怪自己平时没有辅导同桌作业。
这样“向内归因”的行为,发展到后面,就成了一种惯性行为。
老板批评全组人员,她下意识地就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。同事心情不好,她也忍不住反思自己有没有哪里惹同事。
拥有好学生心态的他们,从不敢在“外部”找原因,只会“向内”攻击自己,过度反思自己。
这种内耗,就像一块块不停地掷向他们内心的巨石,让他们在煎熬、重负中艰难度日。
第三个故事来自@于蒙,从幼儿园开始,她便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好学生,是老师和家长口中的榜样。
她很享受着这个荣耀,但也压力很大,她不敢放松,更不能接受自己落后。
可升上初中后,她不管多么努力也不能保持优秀,她便开始否定自己,觉得自己很差劲。
一次期中考试,她因无法接受自己考了18名,选择了自残。
只要有竞争、有排名的地方,持有好学生心态的孩子就会努力获得他人的正向反馈:从试卷上的分数,到班级的排名,再到老师的夸奖。
过分执着结果的后果就是:“结果”被当做衡量“个人价值”的尺子,一旦结果不好,他就会否定自身价值,深陷自卑漩涡。
拥有好学生心态的孩子,在自我的高要求下,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,但却是以消耗孩子内在成长为代价。
因为折磨的是他们自己,所以叫做受害者。
找到女儿的病症后,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。
这些年和女儿的点点滴滴开始不断涌现在我脑海。
女儿很小的时候,我就给她做了个“记功簿”,一栏记功,一栏记过,我每天还根据她的表现来打评分,给小红花。
这样,奖励积攒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,就可以兑奖,从而激发了女儿学习和做事的积极性。
当然,当她重复犯一次错误,或者被“记过”太多时,我会罚她写检讨,并贴在墙上,让她知耻而后勇。
我还不断地告诉女儿,只有成绩好,才是好学生,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。
我的女儿,确实如我所愿,一直努力上进,很少让我操心。
当时的我,并不知道这种靠外部刺激所驱动的教育是有期限的。
心理学家爱德华·L·德西曾通过30多年128项实验研究,指出人的动机分两种: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。
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,是自己人生的主人,他们做事是出于自己内在的感受,或者对某件事的兴趣等内在力量激发,感受的是动力;
而受外在动机驱动的人,则是外部因素的奴隶,他们做事是受恐惧、奖赏、惩罚、他人认可等外部力量激发,感受到的是压力。
这两种动机虽然都刺激孩子努力学习,但靠外驱力驱动的孩子,在功利性的目标下,缺了做人做事的成就感、价值感、意义感。
就像我的女儿,当她自己对学习得心应手,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正向反馈时,她自然会积极、自信。
但是,一旦遇到了困难与挫折,且长时间没有突破,她就会陷入自我怀疑,进入严重的迷茫状态,觉得自己毫无价值,觉得学习毫无意义。
很多孩子,就是因为长期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,最后患上“空心病”。
曾经就有一位高考状元自杀未遂后,对徐凯文教授说过:
“学习好、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,如果学习、工作不够好,我就活不下去。
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、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,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,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,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,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。”
一个孩子,不能做自己,被迫过自己不喜欢的人生,是教育最大的悲哀。
这种“好学生”的养成,背后是孩子被折断的翅膀、绑住的思想、磨灭的爱好,这样的孩子,哪怕再优秀,内心都有一个空缺的黑洞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挽回自己的过错,治愈孩子心中的伤?
我想,最重要的应该是:
帮孩子重建价值观,重新评价自己,重塑对自己的信心。
1、让孩子把“我应该”,变成“我想要”
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:好学生就像工厂合格质检产品,学历是盖在上面的印戳。为了得到这个戳,孩子不惜放弃梦想、热爱、喜好和自我。
的确,有“好学生心态”的孩子,从小一直按着父母的期待往前走,被功利化的教育一点点磨灭了内心的喜恶。
但孩子的人生,不应该只有顺从,只有学习,只有成绩。
所以,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束缚,而是要他们多一些遵从内心的选择。
一个孩子,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能做什么,拥有完整的、自我的意识,才能内心富足,获得真正的快乐和价值感。
2、跳出标准的“评价体系”
豆瓣小组里,有位受害者在不堪“好学生心态”的压力后,选择跟“乖孩子”告别,做个自由的“坏孩子”。
她去染了头发、打了耳钉、不再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。
她发现,这么做之后感觉真的好多了。
有太多的好学生,就是因为深陷“好学生”的标准,不敢逾界,不敢犯错,每天紧绷着自己。
让孩子跳出好学生思维,就是让孩子去发现人生的多面性,比如:
犯错了也不要紧,不需要内耗,努力改过就好了;
考砸了也没关系,你依然是你,你本身就是有价值的;
出格了也不要怕,人生就是要多尝试,才能活出精彩。
我们的孩子,只有勇敢从“好学生”的囚笼里走出来,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,更好地去挑战困难和挫折。
3、帮助孩子为自己颁奖
“好学生心态受害者”小组有一个宗旨:去他的三好学生,我给自己颁奖状。
很多“好学生”从被夸“好”那一刻,为了保持这一夸奖,就把评价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里。
之所以给自己颁奖,就是让孩子把追求他人肯定的目光收回自己身上,看见自己,肯定自己,相信自己。
唯其如此,孩子内在才能充满力量,不会被某一种价值感束缚,而是打造并坚守属于自己的价值观。
很认同一句话:父母每一次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时,不仅塑造着孩子的行为,也在刻画孩子的认知体系。
不可否认,养育一个懂事、听话、优秀的孩子,会让孩子在学生时期取得一定的好成绩。
但孩子终将走出学校,走进社会,那时,我们会发现:
学校里的那一套不管用了。
比如,比起埋头苦干,有方向、有目标更能让孩子脱颖而出。
比起一味的听从顺从,有主见、有想法更能给孩子输入动力。
所以,我们不要在孩子最好的时光,将他们的思维“固化”,将他们的行动“驯化”。
更不要用我们有限的眼光,去养育未来的孩子。
最后,想用《心向原野》书中的一句话,和大家共勉:
“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一片原野。
选择在哪里生活、过什么样的生活、成为什么样的人,是生而为人的自由,也是人类最大的权利之一。”
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奔向自己的原野,快乐而坚定地把未来的路走好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