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追光的日子》里,刘小北出演的调皮学生王放,就是“差生”的代表,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。
王放,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的?
【资料图】
答案很简单,就是因为他是在有条件的爱中长大的,他的真实感觉被有条件的爱给压制了。
看看第11集就知道,王放家境很好,住着豪华别墅,母亲漂亮有气质,父亲一看就是有钱的生意人。可就是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,却让王放如此叛逆且反感。
王放父亲抱着小儿子进来,当众斥责王放没有出息,整天就知道惹是生非,已经放弃他了。郝楠总算恍然大悟。
王父不停地说,是他挣钱养大家,王放就应该怎么样,怎么样。王放毫不留情面地回怼,王父大怒,顺手拿起烟灰缸朝他砸去,岂料郝楠挡在王放面前,烟灰缸不偏不倚砸破额头。
王放的父亲,对待王放,就是有条件的爱,他的父亲只要自己想要的结果,却忽略了王放的实际情况,还有他的真实感觉。
或许只有刚出生的前几个月,才是人有机会接受父母无条件爱的时期。长大后,孩子们就在有条件的爱中生活。
乖的孩子才会被爱,听话的才值得被爱,长得好看的别人才爱,读书用功、成绩好的才有资格被爱。
即使最亲爱的父母,也是以这种态度来评断孩子。
慢慢地,孩子们就学会了用别人的眼光来评断自己,确定自己的价值,这便是灾难的开始。
当赢才有价值,输了成为众人的笑话,输赢让人焦虑、紧张,自己的真实感觉,自己的思考都被输赢封闭了。
于是,之后,为了证明自己,为他人的评价而活,便开始拼命压抑自己的感觉,因此越来越焦虑、紧张、不快乐,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活,天天为输赢而担惊害怕。
别看王放行为乖张,他其实是一个进取心极强,想极力证明自己的人。
不要被他什么都不在乎,连高考都不想考这样的言行迷惑。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深处,其实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胜负欲。
但是,老虎吃天,无处下口,王放要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,因为缺乏正确的切入点、方法、步骤和引导,无法达成结果,无法证明自己“行”,由此产生了巨大落差,导致他心中焦虑剧增,容易暴怒,但是他又不甘心说“我不行”,所以经常故作怪状,与人为难。
我自己不行,也不让别人行,这样大家就没有差别了,这也是王放阻止贾坤参加补习班的心理动机。
王放不停地用捣蛋、捣乱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,用满不在乎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失落,用各种奇谈怪形来缓解内心焦虑和躁动的张力。其本质是一种心理上的呼救。
在这一点上,白洁的观点是对的。
对王放这样的孩子,单纯靠惩罚和说教是没有用的,越是说教,他就越是行为乖张。
要想让他开窍,就需要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,倾听他内心的声音,找到他自身的节奏,帮他认清自己面临的环境和自己的真实状况,帮他合理规划好目标和行动步骤,最终实现自我归位。
具体操作方法,我不具体多说,就等着看郝楠在剧中是怎么操作的吧,不过到了第11集中,王放已经有了转化的迹象了。
王放这样的孩子,很多家庭有,任何一个班级里都会有,如何带好这样的孩子,希望《追光的日子》能够提供正确的答案,谁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,能够健康地生活呢?
如果《追光的日子》能够通过剧情,给观众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,而不是单纯的励志,《追光的日子》才能真正成为一部好剧。
至于王放会不会在来年的高考中创造奇迹,成长黑马,我认为不可能,也不重要。一个人的进步不能脱离起点,无法超越发展规律。
只要王放能够认清自我,回到起点,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,对王放来说,对他父母来说,对郝楠来说,就是最好的结果。
关键词: